不想用89C52的定时器输出方波来为ADC0809提供时钟信号,而用晶振经过放大来提供。如下图电路。
(由豆包AI生成, https://www.doubao.com/chat/1145159585424130 ) 问:我想用晶振来提供adc0809的clock时钟信号。 现在假定我有一个32.768khz的晶振、两个15pf瓷片电容、一个9014三极管、各种阻值的电阻。是不是将晶振的一脚接到GND,另一脚接到这个三极管构成的非门 电路输入脚,非门输出脚接adc0809的clock脚,非门输入输出脚接5M欧电阻,然后接上两个负载电容到地就可以?(我的非门电路是晶振的一脚串联电阻R1接在 9014三极管的基极作为输入脚,发射极接地,VCC串联电阻R2到集电极,集电极作为输出脚,请告诉我R1,R2的取值最好是多少。) 答: 你设计的这种利用三极管构建非门电路来驱动晶振信号并提供给 ADC0809 的思路是可行的,但在具体参数选择和电路细节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确定。下面来详细分析并给出建议的电阻取值。 电路原理回顾 你的非门电路基于 NPN 型三极管 9014 构建,晶振信号通过电阻 R1 输入到三极管的基极,三极管发射极接地,VCC 通过电阻 R2 连接到集电极,集电极输出经过整形放大后的信号给 ADC0809 的 CLOCK 引脚。反馈电阻(你提到的 5MΩ 电阻)连接在基极和集电极之间,用于提供必要的正反馈以维持晶振振荡。 R1 和 R2 取值分析与建议 R1 的取值 R1 的主要作用是限制流入三极管基极的电流,防止基极电流过大损坏三极管,同时要保证晶振信号能够有效地耦合到基极。取值过大,晶振信号可能无法使三极管正常导通;取值过小,基极电流可能过大。 对于 32.768kHz 的晶振信号和 9014 三极管,一般建议 R1 的取值在 10kΩ - 100kΩ 之间。具体取值可以通过实验调整,先选择 47kΩ 作为初始值,如果发现晶振不能正常起振或者输出信号不稳定,可以适当减小阻值;如果基极电流过大导致三极管发热,可适当增大阻值。 R2 的取值 R2 是集电极负载电阻,它决定了集电极输出信号的幅度和三极管的工作状态。取值过小,输出信号幅度会变小;取值过大,三极管可能无法正常饱和导通。 通常,R2 的取值范围可以在 1kΩ - 10kΩ 之间。对于驱动 ADC0809 的 CLOCK 引脚,建议先选择 4.7kΩ 作为初始值。如果输出信号幅度不够,可以适当增大 R2 的阻值;如果发现三极管无法正常截止或者有异常发热现象,可以适当减小阻值。 完整电路连接及注意事项 连接方式 晶振的一个引脚接地,另一个引脚通过 R1 连接到 9014 三极管的基极。 两个 15pF 的瓷片电容,一端分别连接晶振的两个引脚,另一端都接地。 三极管的发射极直接接地,VCC 通过 R2 连接到集电极,集电极作为输出连接到 ADC0809 的 CLOCK 引脚。 在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连接一个 5MΩ 的反馈电阻。 注意事项 电源稳定性:确保 VCC 电源稳定,建议在电源引脚附近添加去耦电容(如 0.1μF 的陶瓷电容),以滤除电源线上的高频噪声。 布线优化:尽量缩短晶振、电容、三极管以及相关连线的长度,减少寄生电容和电感的影响,避免信号干扰和衰减。 信号测试:在电路搭建完成后,使用示波器观察 ADC0809 的 CLOCK 引脚信号,确保信号的频率、幅度和波形符合要求。如果发现问题,及时调整 R1 和 R2 的阻值。 综上所述,建议 R1 初始取值为 47kΩ,R2 初始取值为 4.7kΩ,然后根据实际测试情况进行调整。